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用好用活本土红色文化资源

时间:2021-07-16 来源:湛江文明网

  7月15日,湛江云媒报道了《原创音舞诗画〈青年运河〉月底公演》的消息。消息称,为了弘扬建库开河精神,广东省艺研所与廉江联手打造原创音舞诗画《青年运河》,目前已进入联排阶段,计划7月下旬公演。音舞诗画是一种新颖的舞台表现形式,通过运用戏剧、朗诵、歌曲、舞蹈、合唱、情景独白、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讲述60多年前建库开河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湛江一直在酝酿建设大型水库蓄水,开凿运河贯通半岛南北,从根本上治理雷州半岛的旱患。1956年2月,中共湛江地委成立,孟宪德被任命为中共湛江地委第一书记。瞄准苦旱,聚焦水利,湛江地委治水思路渐趋明晰:在九洲江中下游群山之中筑坝蓄水建库,在雷州半岛开挖运河(渠道)灌溉。同时,孟宪德认为此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应当交给雷州青年一代来承担,充分发挥青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突击队的作用,提议将工程命名为“雷州青年运河”。1958年6月10日,运河上游工程动工典礼在廉江河唇镇举行。1958年12月16日上午,工程指挥部下达截流命令,以围堰和副堰牢牢锁住了九洲江。1959年4月3日,水库主坝胜利截流合龙。鹤地出平湖。从此,鹤地水库以万亩镜面、千态身姿,荡漾湛江怀抱。1960年5月,约78公里主运河建成通水,当年5月14日举行竣工仪式。1964年5月,全部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

  雷州青年运河,60多年来碧波流淌不息,彻底改变了雷州半岛“十年九旱”的苦困,运河两岸,万亩粮田处处稻浪翻腾;雷州青年运河,60多年后渠流清澈依然,生命之水滋养400万人、财富之水浇灌鱼米之乡,运河所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弥足珍贵的是,工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建库开河精神”,在这片红土地上,深深植下“红色基因”。

  勇担使命,是“建库开河”给我们植下的“红色基因”。时间回到上世纪50年代,在最初规划中,雷州半岛建库开河由国家投资兴建。因工程浩大,项目被安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时间要拖后10年。蓝图已就,时不我待。湛江地委果断决定:公办性质改为民办公助,以“五自”(自筹资金、自找原材料、自带工具、自办工厂、自己培养技术人员)方针,依靠群众勤俭办水。人们奔走相告,湛江大地沸腾。30多万劳动大军带着工具、挑着铺盖,从四面八方奔赴工地。时不我待、勇担使命,湛江人能行。

  艰苦奋斗,是“建库开河”给我们植下的“红色基因”。“日食工地,夜住山岗。风吹只当摇羽扇,雨淋免了洗衣裳。大地当床草当席,衣裳为被蓝天做蚊帐”,这是30多万劳动大军为建库开河搭棚扎寨生活的真实写照。建库开河的日子里,他们艰苦奋斗:盐送稀饭当主食,手捧河水解口渴;每天劳动12个小时以上,“三天一突击,五天大战役”的劳动竞赛更是家常便饭。艰苦奋斗、克难制胜,湛江人能行。

  开拓创新,是“建库开河”给我们植下的“红色基因”。建库开河的工地上,曾有一个响当当的“杨柑经验”——向工具争劳力、向技术抢时间。彼时,工具落后限制了工程进度。为了改进工具,杨柑营“户户献料”,将自家床板改装成拖车,接着“人人献计”,奇思妙想犹如“井喷”,各种新的高效工具不断涌现。工地总指挥部及时提出:工具改革向杨柑看齐。“学杨柑、赶杨柑、超杨柑”的技术革新蔚然成风。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湛江人能行。

  眼下,通过音舞诗画的新颖形式,大力弘扬“建库开河精神”,是用好用活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好做法。相关各方应周详规划,让音舞诗画《青年运河》不仅进剧院,也要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同时,采取更多元化的创新方式,让湛江市民尤其是青年一代更深刻了解“青年运河”的丰富内涵,更好地传承身边的红色基因。诸如湛江农垦、雷林公司等也应借鉴其中的好经验,深入挖掘在红土地上开垦、造林等过程中深植的“红色基因”。(湛江日报 龙飞腾)

[责任编辑: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