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评论

湛江生态的“鸟文化”

时间:2021-01-11 来源:湛江文明网

  “它先是从落叶的手心里喝了点水/有些涩。又尝了几只有裂纹的小核桃/然后跑到草丛里啄了十来只冷了的栗子/还踢了几下墙角冻得发绿的白菜和麻子土豆/它吃饱了小肚子,开始抬头看着树顶/那里一片光秃,叶子都不见了。”这是一位朋友十几年前写的诗,题目叫《今天早上我是一只鸟》。

  根据庄子的“齐物论”,“我”变为一只鸟不足为奇。从“生命意义”上考察,鸟的世界同样是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而不容侵犯的。

  去年,笔者撰写的“台风文化”小册子与编著的《人文湛江》小册子,分别由线装书局和中南大学出版。新的一年做点什么?笔者想到了《“鸟文化”与湛江生态》的项目。

  这是受到了晚报有关“守护候鸟”的系列通讯的启迪。

  从《全球极危级别勺嘴鹬又现雷州湾》到《村民热心救助“不好惹小家伙”》,系列通讯切入点独特,标题醒目,文字活泼,版面位置突出而吸睛。同时,报道从多角度、多层面展开,有湛江珍奇鸟类的科普,有有关部门的政策、努力,亦有民间护鸟爱鸟的行动。重要的是,记者们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量而劳作,更有“宣传本地”与“保护生态”的大愿。

  栏目主笔刘金凤记者告诉笔者:从11月份开始,守护候鸟系列已经推出二三十篇。湛江是候鸟迁徙的必经之路,是全球极危鸟种勺嘴鹬发现数量最多的地方,大片的红树林是它们的天然港湾。这几年老百姓护鸟意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吃鸟陋习大大改观,所以珍奇候鸟的种类日见增多。而这组报道意在推动政府打造生态名片,推动观鸟生态旅游的发展。

  试问,全国哪一个城市有7000多公顷红树林供194种鸟类——包括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等“名贵”鸟类——栖息?哪一个城市能够引得大批候鸟驻足而飞跃海峡?在哪里能够欣赏到“万鸟归巢”的宏大叙事?

  所以,“鸟文化”的倡导与研究,不仅为了湛江生态名片的流布,更是国家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有一本书,我不经意之间买了三次,书名是《鸟的魅力·心灵与自然的对话》。作者爱德华·格雷是英国著名政治家,当过外务大臣。可他以“乡村人”的身份,对鸟类生活观察入微。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是细腻地记载了不同鸟儿的叫声。如苍头燕雀“具有诚恳和持久的特点”,而夜莺是“静态的、安抚式的声音,好像打谷机嗡嗡作响声”;金翅雀则是“它的歌声让我想到了一条小溪,涓涓细流,微微荡漾,行走于一条布满鹅卵石的细小河道上,并最终演变为一条小瀑布。”以至于《时代》周刊评论道:“真是不可思议,这本书竟引述了如此众多的常识性的又令人感到异常美丽的描述和事情。它向我们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天赋——通过耳朵和眼睛感受美丽的能力。”

  可以说,鸟的魅力就是湛江的魅力,就是本土生态文化研究的大课题,恳切希望能够有一个机构,有一批专家与热心人,做好这个厚置生态文化的大项目。(湛江晚报 宋立民)

[责任编辑:林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