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 市级

我市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

时间:2021-01-28 来源:湛江文明网

  空气质量保持全省领先,6项主要污染物浓度保持全面达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5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率达100%;土壤环境安全有效保障,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收官之年。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戮力同心,啃下“硬骨头”,攻下“硬堡垒”,统筹推动污染防治攻坚取得实效,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全市老百姓享受到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近期,省生态环境厅专门向市生态环境局发来表扬信,感谢湛江为全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突出贡献,勉励湛江再接再厉,为建设美丽广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戮力同心矢志攻坚

  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是民之所盼。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污染防治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我市高度重视,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向全市各级各部门传达中央和省关于污染防治攻坚的决策部署,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三年来,联合签发了《关于开展全面攻坚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行动的动员令》、《关于全市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命令》,印发《湛江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定期召开全市污染防治攻坚大会,研究部署推进各项任务。作为党政“一把手”、治污攻坚第一责任人,还带头挂点最难的任务、挑最重的担子,实地调研指导断面水质达标攻坚、黑臭水体治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工作,坚持以上率下抓攻坚。

  分管市领导细化任务、狠抓落实,其他市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协作,为全市污染防治攻坚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支撑。各县(市、区)、各部门坚决扛起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政治责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众志成城、形成合力。

  奋力保卫“湛江蓝”

  “这里气候舒适,蓝天白云抬头可见,就连晒的衣服也特别有‘阳光味’。”从吉林开着房车游玩到湛江的林先生说。爱好摄影的他,这会正往背包里装设备。“我要在市区里面到处走走,记录最美的湛江,收进我的旅游画册。”

  “湛江蓝”是湛江最靓丽的城市名片之一,也是湛江人民的骄傲。全市多措并举、综合施策,采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大燃煤和生物质锅炉整治淘汰力度,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防治,加强施工工地和运输扬尘管理,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等措施,打出大气污染治理一套“组合拳”。

  三年间,全市完成389台生物质锅炉整治、6台3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禁燃区内高污染燃料锅炉基本被整治或淘汰;完成312家“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综合整治;完成钢铁行业6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

  生态环境、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行动,加大柴油货车专项整治力度,对未达标车辆及黑烟车予以处罚,建成3个机动车遥感监测点位,严控冒黑烟柴油车。与此同时,加强对挖掘机、叉车等冒黑烟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监管。全市公交电动化比例达到81.39%。

  挥发性有机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攻坚战中,我市全面完成29家省、市重点监管企业“一企一策”综合整治任务,完成169家重点监管企业销号式整治任务,实施VOCs排放总量控制,严控新增排放量。2020年,我市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相对于2015年减排1.08万吨。

  大气治理成效明显。2018-2020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全省前三名。收官之年,蓝天保卫战的成绩更加亮眼,AQI达标率为96.7%,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保持全面达标。PM2.5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为“十三五”时期最好水平。“湛江蓝”成为新常态,“洗肺之城”实至名归。

  打赢碧水攻坚战

  鹤地银湖,碧波荡漾;九洲江水,鱼翔浅底。大水缸、母亲河的水质从劣到优,离不开“治水”工作持续有力推进。

  三年来,我市继续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鹤地水库经过多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的积累,水体保持总体优良,确保市民可以喝上“放心水”。

  九洲江排里国考断面是全省重点攻坚断面之一,市委、市政府将其列为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开展整治,组织督导组驻点督导,以“钉钉子”精神解决一个个难题。

  面对多年不遇的高温少雨天气影响,廉江市加快补齐污染防治设施短板,倒排工期,全力推进城西污水厂、镇村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整治禽畜养殖污染。九洲江排里国考断面水质连续2年达标,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肩负起治水责任,奋力攻坚。2020年我市排里、黄坡、渠首、南渡河桥、雷州青年运河赤坎水厂(塘口取水口)等5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没有劣V类水。

  “湛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里有好吃的白切鸡、炭烧生蚝……欢迎您来这里!”某短视频平台主播小林,此刻正在绿塘公园里向着镜头的粉丝大力介绍湛江,她身后就是那条曾经“又黑又臭”的绿塘河。

  “这条河曾经让人闻之色变,绕道而行,如今经过治理后河水清澈,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成了我们这些网红直播的最佳外景之一……”小林开始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说起绿塘河的“故事”。

  城市黑臭水体,是城市的“伤疤”,也是市民的“心病”。自2019年以来,已投入19.68亿元开展中心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经国家核查组认定,我市主城区28段黑臭水体已消除黑臭16段、基本消除黑臭10段,消除黑臭比例为92.8%,超过国家考核要求,完成阶段性整治任务。绿塘河等以往群众投诉最多的河渠,如今在治理后迎来了新变化。

  为推动近岸海域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升级,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近岸海域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监管执法工作指引,同时制定高位池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指引,组织溯源排查水产养殖户3000多户、面积达60万亩,摸清全市入海排污口底数,定期开展20个重点入海排污口和19条入海河流监测预警,整治超标入海排污口9个。2020年完成了全市近岸海域高位池水产养殖面积三分之一的整治,推动我市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金沙湾海水浴场成功入选为广东省十大美丽海滩,进一步提升我市海湾生态城市的魅力。

  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市12140个自然村中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82.52%,污水治理率达到49.08%,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实现新增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能力30.5万吨/日;完成11个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1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实现新增县级以上城市污水管网154.986公里和新增镇级污水管网630.259公里;改造城镇老旧污水管网27.873公里;建成吴川、雷州、徐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多个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项目,新增危废处理能力40多万吨/年。

  既上项目又降排放

  随着宝钢、中科炼化、巴斯夫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和扩大生产能力,在此背景下,我市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牢守住环境质量底线,做到“产业要兴,环保先行”。既全力推动项目通过环评审批,又指导项目提升环保标准,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一边上重大项目,一边降能耗排放,成为我市工业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市生态环境部门严格把关,指导、督促企业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实现工业绿色化循环化升级改造。

  各大企业切实担起环保职责。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在建设之初,投入环保资金就高达64亿元,平均每吨钢的环保投入高达720元,采用行业最先进的116项环保技术,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钢铁企业。尔后,宝钢湛江钢铁公司追加投入2亿多元应用更先进的治污技术,对全厂工业废水实施深度治理和循环使用,成为全国首家实现废水零排放的大型钢铁企业。一、二号高炉系统在执行大气特别排放标准的基础上,继续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项目23项,涉及总投资约16亿元。三号高炉系统工程设计之初就提前按照超低排放征求意见稿进行设计建设,超低排放部分工程计划投资22亿元。

  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进一步优化工程设计,采用源头清洁生产工艺,发挥规模效应和一体化优势,实行热源综合利用,充分考虑回收低品位热能,炼油综合能耗、炼油单因能耗、乙烯单位产品能耗均符合国家限额标准,全厂环保总投资高达36.88亿元,采用最先进的环保技术和最严格的环保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污染物外排量相较于环评阶段明显减少。

  在建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也致力于打造成节能环保的标杆工程,拟采用更高的技术指标,其废水排放量预期比原计划减少85%以上。

  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但污染防治永远在路上。我市将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加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持续治理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补齐近岸海域污染、农村污水治理等短板,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为湛江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提供环境支撑和生态保障。(湛江日报 记者 林宇云 通讯员 湛环宣)

[责任编辑:林霖]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