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 市级

数说调顺跨海大桥

时间:2021-01-26 来源:湛江文明网

  1月25日,一虹飞架湛江湾。

  调顺跨海大桥位于湛江市北部,跨越湛江湾连接调顺岛及海东新区,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对加快粤西片区经济发展发挥重要连通作用。

  这座宏伟壮观的调顺跨海大桥,由建桥人的智慧、汗水与力量凝练而成,在湛江人民的关注下茁壮成长。现在,我们且透过一组数字,从另一个角度“看大桥”。

  300余篇“成长日记”

  自调顺跨海大桥2012年被列入省重点项目建设计划以来,大桥的命名、打下第一根桩、浇筑第一块箱梁、架设第一个移动模块……每往前迈进一步、每向上长高一寸,每一个成长环节,《湛江日报》从未缺席,用300余篇图文并茂的报道和丰富生动的视频,记录了大桥的成长过程,并组织报道组多次走进施工现场,切身感受项目建设的进度。

  2018年4月23日,湛江日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报道组,深入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调顺跨海大桥项目经理部,走进与港珠澳大桥“师出同门”的调顺跨海大桥海东、海西施工现场,在马达的轰鸣声中,感受“巨龙的胎动”,与“建桥国家队”的专家、工匠面对面座谈,感受湛江的交通脉动。

  2019年6月6日,湛江日报“党报记者走工地”报道组再次走进调顺跨海大桥建设现场,深入工地,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在高温酷暑下一睹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一曲雄壮激越的建设奋斗的交响乐此起彼伏。报道组亲身感受工程施工的火热场面与艰辛过程,仔细聆听大桥建设者平凡而动人的故事,用照片和视频记录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攫取感人的瞬间。

  2020年12月25日,在湛江日报创刊72周年之际,湛江日报社百名全媒体记者、通讯员走上建设正酣的调顺跨海大桥,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赞,通过实地参观考察,进一步了解项目建设、湛江构建陆海空立体交通枢纽进展等情况,切身感受湛江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感受湛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八年多来,《湛江日报》记录下的300余篇大桥“成长日记”,不但收获了感动、见证了速度、看到了希望,还在贴近中反映百姓心声、从细微处讲好建桥者的奋斗故事,激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热情。

  千分之三以内的钢护筒垂直度

  施工初期,难题接踵而至,首当其冲的便是桩基施工。

  调顺跨海大桥由西岸引桥、主桥、东岸引桥三个部分组成,共计698根钻孔桩,桩长累计达55900延米。

  在第一根大桥主墩基础钢护筒施工中,因钢护筒长度长、重量大,垂直度要求高,如何保证桩身整体质量和插打钢护筒的垂直度,就成为了挡在大桥人面前的“拦路虎”。

  为打破这一困局,调顺跨海大桥项目经理戴军翔组织施工班组不断推演讨论。随着一次次的推演和纠偏,最终创新性地研究出“中间取芯,消除钢护筒内侧阻力”的方法,保证了钢护筒垂直度在千分之三以内。

  此外,在戴军翔的组织下,项目部还改良了钻孔桩钻机“新钻头”,研发了钢筋笼内外笼分开下放的新工艺,让单根桩基的成孔时间由原来的15天缩短至5天。

  I类桩比例达98.9%

  调顺跨海大桥海工混凝土用量达40万立方米,施工质量控制及成本控制尤为关键。调顺跨海大桥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兼试验室主任刘国乾经过不断探索,运用正交设计方法,设计出工作性和耐久性等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并不断优化各类施工配合比,最大程度降低混凝土的单方成本。

  截至目前,调顺跨海大桥项目所有混凝土耐久性(氯离子扩散系数)指标外委检验全部合格,全桥700多根桩基中,I类桩比例达到98.9%。预制小箱梁和墩柱外观颜色统一、无色差、无气泡,外表光洁如玉,实验室也因此多次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

  “漂洋过海”2000多公里来看你

  大桥主塔采用与港珠澳大桥一样的环氧钢筋和C55海工高性能混凝土,保证了大桥“跨海”的安全质量。

  主梁采用扁平流线形全封闭钢箱组合梁形式,分六种类型,合计梁长591米,共53个梁段,按照墩顶块架设、悬臂拼装、边跨合龙、中跨合龙的顺序进行阶段施工。

  桥面板在存板6个月符合设计要求的龄期后,在厂内与钢箱梁进行叠合施工,再“漂洋过海”2000多公里,运至调顺跨海大桥桥位处进行架设。

  为解决远运距和航运资源紧缺的难题,项目超前规划,提前与厂家沟通联系,根据天气合理安排。自2020年5月29日大桥首片钢梁架设开始,8个月就完成了全部钢梁架设任务。引桥部分采用预制箱梁,工厂化制梁显著提高了工效,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同时,缩短了工期,更突出了“绿色环保”的施工理念。(湛江日报 记者 陈彦 通讯员 周文韬)

[责任编辑:林霖]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